架構設計師的存儲虛擬化體會 |
發布時間: 2012/7/10 11:23:45 |
我最初接觸存儲虛擬化是在2005年,那時已經做了幾年的存儲,對存儲的一些技術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和用戶交流時也能侃侃快照,遠程復制等高級技術。時間長了,不免也有些迷茫,不同廠商的存儲之間有什么本質區別?中端的都是雙控制器,無非是端口數量,支持RAID的種類,IOPS等不一樣,而高端的都是前端和后端通道可橫向擴展的架構,總而言之,各家廠商的產品都比較類似。我們給用戶做技術交流的時候,慷慨激昂,自信滿滿,仿佛那產品是自己親手培育,反躬自問,如果改天代理另一家存儲產品又會如何?更進一步,如果是同一廠商的產品,和其他的代理商相比,我們又有何優勢?難道只是華山論“賤”?
為了尋求差異化,公司開始尋找一些產品,來充實和豐富我們的解決方案。經過比較和篩選,我們選擇了一家國外的存儲虛擬化軟件廠商的產品,暫且稱之為DC吧。他們的產品可以安裝在Windows的系統中,然后可以將所有系統識別到的磁盤虛擬化后,再分配給其它的主機系統,實際上就是將這臺Windows服務器變成了一臺存儲,也就是我們如今提到的帶內虛擬化。剛開始試用時,覺得的確神奇,經過簡單的 DIY, 一臺存儲就迅速的搭建起來,不但支持iSCSI和SAN連接,而且還可以具備快照,遠程復制和thin provisioning的功能。不久,我們就有了一次實戰的機會。 這個項目的設計由國外的一家咨詢商提供,用戶只是根據詳細方案和配置在國內按圖索驥,采購相應的設備,然后再分別找具備能力的集成商實施。由于方案中涉及DC, 經過一番篩選,最終我們入圍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個項目都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虛擬化項目,因為其中涉及到存儲,主機虛擬化(VMware), 還有存儲虛擬化,按我們的說法,是一個既有人,又有妖,還有人妖的項目。 起初,系統的搭建都比較順利。緊接著,問題來了。這臺我們搭建的存儲虛擬化服務器的某些硬件發生了故障,與VMware的結合也發生了一些問題。由于此類案例當時在國內絕無僅有,我們無從借鑒經驗,于是我們成了吃螃蟹的倒霉蛋。經過反反復復的熬夜測試和痛苦的越洋電話,最后項目終于順利結束。時至今日,用戶的系統仍然穩定的運行著,用戶的IT主管也非常認可存儲虛擬化和主機虛擬化是完美的組合。 對于存儲虛擬化的愛的初體驗就到此為止了,單從存儲虛擬化的感覺而言,我覺得如果存儲虛擬化本質上雖然是軟件,但如果能固化成硬件盒子(appliance),我們可以省去很多的重復的安裝和配置工作,也可以具有更好的掌控性。另外,自由度和控制度之間是需要平衡的,就好像主機虛擬化初衷是為了避免服務器的無序蔓延的,但由于虛擬機太容易創建,如果不加控制,結果會適得其反。同樣,對于存儲虛擬化的這種靈活架構,一定要有強有力的監控手段加以控制。基于類似考慮,thin provisioning的功能我們最終沒有在項目中使用。 回想起來,實施階段的不順緣于我們對此類項目經驗不足以及系統架構的過于靈活。這種軟件虛擬化的架構是非常考驗集成商的經驗和綜合能力的,國外的集成商往往不是簡單的reseller, 他們更注重的是Value added。這點我從拿到他們的詳細設計和方案那一刻就感覺到了。需要指出的是,這個方案中DC的產品當時是不被VMware官方支持的,真正的兼容也是最近的事了。而類似的項目那家咨詢商在國外已經實施了很多。相對而言,我們確實是有些“謹小慎微”了。 這個項目對我最大的收獲是對我觀念的改變,從離開用戶現場的那一刻,我就暗自做出了兩個決定,首先,咨詢和服務一定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不能滿足于做一個簡單的reseller。豐富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儲備,為未來打下基礎。其次,虛擬化一定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無論是服務器虛擬化,還是主機虛擬化,在這兩方面一定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來學習探索。 隨后的幾年中,我義無反顧的投入到虛擬化的洪流之中,試用了一些存儲虛擬化設備如IBM的SVC,也在項目中遇到了FalconStor NSS的競爭,同時也經常性的在InfoStor和TechTarget等網站上了解一些存儲虛擬化的動態和發展趨勢。對存儲虛擬化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認識。如阿呆叢書中所說,如果缺少十大最佳實踐,任何阿呆系列都是不完整的,那么我也不妨東施效顰,拼湊成以下幾條,暫且稱為阿瓜的存儲虛擬化十大體會吧: 1. 不要拘泥于存儲虛擬化的形式 沒有最好的解決方案,只有最適合的解決方案。存儲虛擬化無論是基于網絡還是基于存儲,帶內還是帶外,貌異而心同,都有其適合的場景。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sunshares.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