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附加值的另一種思考 |
發布時間: 2012/7/20 16:22:14 |
品牌附加值,對任何營銷人都是基本的常識,就象1+1=2一樣簡單!每位位營銷人都能告訴你:附加值指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帶來的產品增值。為了讓你更清楚形象地理解品牌附加值,再舉上一個例子:同一件中國制造的運動服,裸價只能賣100元,貼上nike那個搶眼的大勾勾,就可以賣到1000元,多出來的九百元就是由于品牌帶來附加值。
常識很簡單,可是多數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常識背后通常隱藏著一個復雜的理。正如1+1=2,大概白癡都知道?墒菫槭裁?窮盡地球上最聰明的腦袋,現在也不給出個答案! 盡管關于營銷與品牌,很多營銷都能濤濤不絕,可是中國營銷實在泛善可陳,不僅沒有自己的原創營銷思想,即使最拿手的促銷,也沒有一個超越上個世紀送油燈賣煤油的經典案例.對于品牌附加值的研究,關注者是乎少之又少! 誰在為附加值吶喊 說到營銷,我們總有點英雄氣短,歐美是永遠繞不過去的坎,現代商業思想起源于歐洲,成長狀大于美國。談品牌附加值,必須也只能到歐美去刨根問底。西方三百年商史,品牌與營銷大師多如牛毛,誰創造發明品牌附加值,考證起來很困難,不僅成本高也沒這個必要,我們只關心誰把這個思想帶到中國,誰影響了中國。 要論首功,非里斯與特勞特莫屬。此二公合作<定位>量書被譽為有史以來對商業影響最大著作,在中國更是廣為流傳,他們最大的貢獻頁是把品牌請下神壇,還原品牌的真實面目。 里斯與特勞特簡簡直白地說“你是在用品牌賺錢,而不是用商品賺錢。”他們清楚地告訴國人賺錢真家雀兒“世界上最富有國家的經濟是建立在品牌之上的,而非建立在商品之上,這一點毫無例外。” 他簡化重新定位了品牌附加價:與其他相同質量的上片相比,消費者愿意為購買這一品牌而多付出的價格。” 他們告戒中國商人,不要做商品,要做品牌.他們眼中商品就是一種產品,它與其他公司和個人制造、開采、開發的產品相同。”沒有“心理附加值”,品牌就不能賺錢! 市場經濟三十年,我們一直是大而不強,當大的話讓我們醍醐透頂,在迷茫找到前進的方向――――我們必須轉型,不要銷量要品牌,賺取高額的附加值立即成為主流思想,廣泛傳播。 中國商人多數是螞蟻商人,辛苦不是賺點搬運費就賺點血汗錢,十分渴望改變自己的命運,夢想多賺錢,快賺錢,賺快錢,只是苦于沒有方法,做品牌賺取高額附附加值,是乎可以讓解決的他困境與煩惱,于是不做品牌不賺附加值,基本上代表你OUT了. 品牌附加值是洋人點火,媒體吹風,企業人加材,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勢。 老外真在乎附加值嗎? 人是一個很怪的東西,很時候言不由衷,更多的時候卻是口是心非!大紅大紫的名星總喜歡宣揚平平淡淡還是真,可是人氣下一點,非得搞緋聞,搞個出位動靜來吸引眼球。沒有錢的人拼命裝,讓別人感覺得自己有錢,有錢的人拼命隱藏,讓別人以為自己沒錢。 老外開口品牌,閉口附加值,品是牌的讓他們生活更豐富多彩,還是附加值讓他生活與眾不同?他們真的樂于為高額的附加值買單? 我有一個同事,美國離學后就職于一家全球著名的名會計師事務所,即用用美國標準也是一典型的“白骨精”,回國時他老愛給我捎點美國的土特產:什么干洗手(一種手清潔殺菌用品)、涑口水等,這些東東都美國地生地長,可都不是什么名牌,價格差不多就是中國的幾根蔥。他說在美國象他這類人,眼中其實沒有太多的名牌,穿的用的,如果用中國標準也就是地攤貨,價格那是相當的低。 我們常說美國善于做品牌,美國品牌“忠誠度”相當高.其本這可能是我們的誤解,甚至神化的結果。美國人所謂的忠誠,很多時候與品牌無關,而是怕麻煩!由于商品極大豐富,加之信息不對稱,選擇太痛苦,一旦做出選擇,只要這個選擇沒錯(讓他們滿意,甚至不讓他們討厭),輕易不會做出改變。 美國人做事一般比較真,能持續干好同一件事。因此他有一個路徑依賴―――一個產品一定會有持續穩定的質量,除非發現他的缺點與不足,一般會堅持。 時間的沉淀與洗禮,歐美等發達國家越來越成熟,消費趨于理性,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信仰,對成功有自己的定義與認知,不需要“品牌”來撐面子,品牌與什么身份與地位認知,關系不大,比如并不因為你開寶與就認為你成功,也不可能開寶馬就獲得認可與尊重! 老外一般不熱衷于用高成本去獲取什么所心附加值,他們開始在去“品牌”化運動,擠出“附加值”的水份,去除品牌的泡沫,還原消費的本質。 科學技術進步與普及,產品同質化已勢不可,進一步加劇這一運動。理性的消費者更愿意選擇更簡單、更方便、更便宜的“產品”;不然你很難解為什么中國制造的物美價廉的產品能打遍美國,通吃歐州! 人民越富裕、市場越成熟,“品牌附加值”也便越小,甚至消失 最大附加值在那里? 很多人喜歡為外資特別是五百強歌功頌德,而我一直認為老外沒那么高尚,他們來中國目的很簡單―――賺錢。賺錢也并不高雅,甚至有點無賴,通常是端起碗吃肉,丟了碗罵娘!現在老外一享受中國物美價廉商品,一邊大罵中國人搶取美國人的就業機會,同時把白菜價的大路貨在中國賣出黃金一樣附價值,賺得缽滿盆滿。 “哈根達斯”在美國基本上就是一個平民產品,可是一到中國就穿上品牌的外衣,成為愛與浪漫的象征,普通產品迅速奢侈化。耐克與阿迪達斯在美國大抵上等同于白菜價,與高檔八桿子也打不上邊,應該也沒有什么附加值可言;可是一到中國,就改頭換面成強勢品牌,市場的標竿,此時當然沒白菜的廉價,而是有了附加值,成功擠進高檔陳營,價格從此不菲。 擁有定義消費價值觀能力的奢侈品,附加值當然是無法說,不過沒很多附加值應該拜中國市場所賜。如是有中國市場,多數奢侈品大概要成“奢死品”,一年喝活一家洋酒廠,一年穿富一個奢侈品服裝廠,只有中國市場才能書這樣的傳奇。于是有那么些錢景不妙的奢侈品,把中國市場當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sunshares.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