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肇元:中國云計算未占先機卻有后發優勢 |
發布時間: 2012/8/6 11:24:29 |
中國云計算發展雖火,但存在的尷尬也顯而易見——原創性顯得較為薄弱。 美國云計算生態產業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美國已有無數企業投入了云計算的SaaS,PaaS研發。其中,知名企業從2009年的130家左右發展到現在的近200家,涉獵了幾乎所有的云計算關鍵領域。而中國的云計算發展仍大多集中在云平臺運營和少部分最終用戶應用上,服務形態基本以云服務的IaaS層面為主。 為何會有這么大的差別?其中的原因值得業界思考。我們應當看到,創新需要環境。與美國的創新環境相比,國內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差距。首先,美國人才儲備豐厚。在美國本土,長期以來都擁有大量的人才儲備,社會對人才個性的保護與鼓勵,使得創新有了最根本的土壤。 而在中國,傳統的應試教育、社會的急功近利導致從大專院校到企業環境、商業環境等方面,使得整個環境的創新相對薄弱。簡單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虛擬化是云能夠實現規模效應、彈性運行、終端用戶遠程順利訪問的關鍵技術,當我們的學術圈在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第一輪談虛擬化概念的時候,虛擬化在美國已經被提出、被發展了近30年。而目前就虛擬化而言,在中國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原創解決方案。 但中國也不必過于擔憂。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這或許是中國面臨的一個大好時機,我們可以利用這樣的后發優勢,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之上培養自己的人才;同時,中國特殊的發展軌跡與國情、龐大的市場資源都可以成為我們吸引國外人才的優勢,給予他們更大的創新、實踐的市場與空間。這對于那些專注于技術的海外人才來說,無疑是最誘人的。 其次,持續的創新。創新之所以在美國可以持續,這不僅與大家對于創新的尊重有密切關系,也有賴于完善的相關法律法規的保護。如果缺乏保護,我們在云計算的發展當中就會出現如同盜版DVD的事情——缺乏原創和抄襲的問題。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不尊重云的創新,那勢必將直接影響到我們云平臺的原創性。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現有的一些法律法規,探討并制定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條款,保護創新企業的知識產權,為他們提供最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再次,需要充足資金的支持。資本本身的逐利性要求快速回籠投資,但短期的利益與長期的、可持續的利益相比,美國的投資界顯得更有耐心去培養和等待。而在中國,由于VC和PE存在結構性的限制,絕大部分都不會投資給短期之內不能快速回收,不能上市的項目,導致他們在中長期項目的投入能力相對薄弱。因此,我們可以結合中國的國情去考慮,也許是VCPE之外的第三種模式。 還有一個因素是來自于政府。美國政府雖然是云服務的最大客戶之一,但卻是最有話語權的客戶,他們每年龐大的IT費用支出以及因此被要求成本控制的壓力使得云服務商們趨之若鶩。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sunshares.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