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基礎架構實施應經歷三個時期 |
發布時間: 2012/8/15 19:27:27 |
第一時期:一是規劃,二是準備 在規劃方面應首要注意兩點,一是明確企業實施云計算的目的,二是確保最高管理層的參與。從云計算整個基礎架構來看,促進業務比節約成本更重要。云計算對于企業來講,不僅是IT的變革,實際上還涉及到IT整體架構的改變,而這種變革與業務的變革息息相關,所以一定要有最高領導的參與,在實施過程中才會更加得心應手。 在準備階段要明確企業IT中有哪些應用,對企業自身的業務進行分析,不同的業務將會采用不同的體系架構實施。對于企業的核心應用,交付成本高,適合企業級的私有云的基礎架構;而一些數據分析,包括一些協作,更適合融合性的云計算基礎架構;與消費自動化相關的應用,適合開放云計算架構;像電子郵件或網站,更適合公共云的外包。 第二時期:實施和深化 虛擬化是云計算的開始,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建立企業級的虛擬化資源池。通過虛擬化創建資源池,其中安全性是用戶認為最重要的技術特性,而靈活笥和可擴展性,硬件性能排在安全性的后面。 全方位的虛擬化,包括服務器、存儲、網絡。這三個虛擬化,一是計算能力的虛擬化,二是存儲能力的虛擬化,三是傳輸能力的虛擬化,這樣就會把服務器的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網絡帶寬資源都會充分利用起來,不會有一個瓶頸。但現實情況是,用戶購買了很多服務器,但如果做云計算,就需要采購一些虛擬化軟件支持整個云計算平臺基礎設施,結果發現購買虛擬化軟件甚至比買一臺服務器還貴。最后還是要用單機甚至集群的方式把硬件搭建起來以后,在運行使用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一是從性能和資源協調上沒有把這些服務器做很好的資源利用。二是從自動化的角度來講,沒有做很好的自動化,包括資源分配的過程中,很多需要IT人員參與,大大降低了效率。 虛擬化完成之后,一定要通過管理自動化和資源自動化,最后實現資源的整體調度,包括資源池的實時監控,包括生命周期管理,映像管理,快速部署,動態遷移等。在這一方面,國內外用戶的差異很大,國內用戶在這方面的投資相較于國外要吝嗇的多,其實,如果不做好管理自動化和資源自動化,做好資源池的匹配調度的話,實際上整個云計算的基礎架構設備并沒有很好地發揮起來,整個IT效率沒有提高。 從虛擬化到自動化的云計算深化過程,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虛擬化,據據IDC全球研究結果顯示,服務器虛擬化率已經達到64%,第二階段是將虛擬化和自動化流程結合起來,這部分用戶有32%,第三階段是把虛擬化、自動化流程以及融合的基礎架構,包括網絡、存儲融合起來,從綠色節能以及從總體效率上會更少,這里目前還很低,只有3%.第四階段是一個理想狀況,通過虛擬化、自動化流程到融合架構,最后做到自服務、自適應,這樣大大減少IT部門人員的壓力,同時使IT能更好地跟業務融合。這部分用戶只有2%. 第三時期:應用和管理 現在企業構建云計算貌似更加盲目,已然忘記最初的目的,而只是為了云而云,所以說,上云計算不是目的,在云上跑什么應用才是關鍵。 工作負載是云計算或者數據中心的核心,究竟是采用公共云或者建設以私有云為基礎,部署在私有云基礎架構上的應用主要是一些傳統的應用。另外,企業更傾向于把核心業務部署在私有云上,這與企業整體安全或者企業當前應用跟未來發展的一個融合角度來看是比較相符。 云計算絕不是僅支持新應用,移植原有的應用也是是非常關鍵的。同樣,對于國內用戶,還應提供二次開發的API做云計算的基礎架構,這主要是因為現在大部分國內用戶還需要第三方開發商根據企業需要定制開發應用。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sunshares.net】 |